受國家對焦炭產品加征5%出口關稅的影響,山西三佳煤化有限公司等焦炭出口大戶,從10月底至今還沒有跟外商新簽訂一筆焦炭出口合同,多家焦炭企業出現庫存增加、被迫限產的局面。經濟界分析人士就此指出,本省焦炭企業近來再次面臨市場“洗牌”。
財政部出臺的煤炭及相關產品出口稅收調整政策規定,國家自11月1日起對焦炭產品出口加征5%的出口關稅。此舉對我省焦炭企業產生什么影響?據了解,目前每噸焦炭的生產成本約90美元,到港口的運費折合約需30美元;如果代理出口,還需支付6美元至8美元的代理費;再加上港口的裝船等費用,焦炭出口成本已達到140美元左右。而焦炭出口的離岸價每噸也只有140美元至150美元。征收5%的出口關稅將使每噸焦炭又增加近7美元的成本,焦炭出口的門檻一下子抬高了許多。在這種微利甚至虧損的情況下,焦炭出口數量銳減,山西三佳煤化有限公司等眾多焦炭出口大戶從10月底至今還沒有跟外商新簽訂一筆焦炭出口合同。在出口受到限制后,山西美錦集團、三佳煤化等不少焦炭企業最近通過大幅減少裝爐量、延長結焦時間等方式,將產量減少到各自實際產能的80%甚至是60%以下,同時將出口為主轉為內銷為主。相比出口的微利甚至虧損,內銷到唐山一帶每噸還可以得到40元左右的毛利潤。但由于大型鋼鐵企業自建焦爐成為一種趨勢,國內市場對我省焦炭的需求在不斷萎縮。目前,焦炭主要產地臨汾、晉中、呂梁等多家焦炭企業庫存增加、被迫限產。
但相關管理人士認為,國家政策導向的目的,并不是打壓焦炭市場,而是要優化結構、淘汰落后產能,目前焦炭企業遭遇“寒流”的重要原因是,焦炭行業產能過剩和無序競爭導致的壓價傾銷、微利競爭。據悉,本省合法焦炭生產企業共有156家,合法產能為8000多萬噸,而加上在建和新建成的項目,產能至少超過1.5億噸,大大超出發展規劃,同時焦炭行業還存在違法、違規建設突出的問題,這導致焦炭行業發展混亂、競爭無序,從而面對國家加征5%出口關稅的新政策,消化能力不足。煉焦行業一位資深人士說,我省焦炭行業無序發展造成產能過大的問題會越來越顯現出來,隨著焦炭市場的趨冷,很可能陷入各企業壓價傾銷、惡性競爭的局面。值得注意的是,省經委和省焦炭集團將在鐵路運輸環節調控焦炭市場秩序,即鐵路部門要“拒載”不合法企業生產的焦炭,轉而重點支持合法企業的鐵路運輸。